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团队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封面文章
面对人形机器人在人类生活的渗透,人类是否应该重新界定道德身份的疆界,将人形机器人纳入道德关注的范畴,是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团队基于人机道德沟通发现了人形机器人道德身份的可能性和伦理价值,为人机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论文重点关注具有社交功能的人形机器人,研究机器人形象与道德沟通方式对人类不道德行为的劝服效果,并沿此具体问题拓展至对人形机器人道德边界的考察。通过实验发现,低权威机器人采用基于角色的沟通方式更能促进个体改变不道德行为意愿,高权威机器人采用基于规范的沟通方式道德劝服效果更佳,道德身份感知和道德判断具有多重中介作用,道德身份感知在低权威机器人开展道德沟通时具有“逆效应”。研究指出,与人相似的外观形象可促进人们将机器人视为同类并待之以“人道”,社会型角色是人形机器人有资格作为道德行动者的重要边界。人形机器人具有道德潜力,特别是扮演权威角色的机器人,可被视为人类道德的延伸媒介,成为修正和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物化力量。
研究模型图
机器人外观拟人化与道德属性评价
机器人角色接受度与道德属性评价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新闻与传播学顶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上,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论文题目为《如何拒绝人类不道德命令?——人形机器人道德沟通的实证研究》,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崔瑶为第二作者。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