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都是红军在贵州长征时的真实写照。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贵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为更好地体会革命精神,追寻红色足迹,2024年5月31日-6月2日,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意传播与实践党支部成员走进黔东南,品读峥嵘岁月革命故事。
乌江天险:谱写长征历史传奇
“纵横天下路,难过乌江渡。”横亘在支部成员面前的这条河流,两岸是陡峭的山峰,以流急、滩多、谷深闻名于世,素有“乌江天险”之称。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红军长征中重要的战役——强渡乌江。
贵州瓮安,江界河畔,矗立的红军抢渡乌江纪念碑,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取得的那场胜仗。进入乌江境内,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乌江天险”摩崖石刻呈现在眼前,“乌江天险”四字由当年带领红军突破乌江的杨成武将军书写,单字高50米,是当今红色摩岩书法字径之最。
“3万余红军扎竹筏、搭浮桥,冒着敌人滚滚炮火,面对者国民党的中央军步步紧逼。突破波涛汹涌的‘乌江天险’,取得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利。”那一幅幅浴血奋战的画面呈现在支部成员的脑海中,红军渡江时的艰难与不易仿佛就在眼前。
继续前行,永不止息。江界河大桥耸立于群峰之间,仰望高入云天。江界河大桥建成于1995年,全长461米,宽13.4米,主孔跨径330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结束了江界河南北两岸靠渡船通行的历史。从前,是红军战士们搭起无形的桥,用鲜血换取战斗的胜利,而今,人民再也不用强渡乌江,这座桥的修建使几代人的期盼与梦想终成现实,助力着革命瓮安老区经济的发展。走在桥边,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呐喊声、炮弹的嘶鸣声、机枪的吼叫声仿佛在耳边回响,但我们深深明白,国家的繁荣昌盛永不忘红军的浴血奋战。
遵义会议: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的重要讲话。
我们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遵义会议会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年1月,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遵义会议就在二楼召开。
接着,党支部成员参访了总司令部一局的办公室,展柜中陈列着革命战士的物品。耳边是讲解员对会议细节的历史回顾,支部成员们体悟着那个令人屏息的重要历史时刻,让成员们体会到了会议的重要意义。
来到遵义会议陈列馆,许多大型油画、雕塑映入眼帘。展区充分汲取遵义民居特色,利用小青瓦坡面顶、圆拱形柱廊等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建筑元素,使新陈列馆与周边环境风格一致,和谐统一。布展以时间为轴,详细介绍了这一重要会议召开前后的五个阶段,即“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精神永存”。展陈手段上运用三维等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与观众互动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展示陈列布展,进一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
党支部成员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亲身体验了VR全景模式,通过VR全景完整地游览遵义会议会址的壮丽景观,近距离感受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背后的故事,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之中。
创意赋能 青春引领:新长征红色文化小站再掀热潮
此次研学不仅是“认真听,仔细看”,支部成员们也带着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创意实践而来。参观结束后,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前,师生们开展了“赓续红色基因 强国复兴接力--《亲爱的红军》新长征红色文化小站·贵州站”活动。
互动环节共分为“重走红军路”、“气球红色寄语”、“红军相框拍照打卡”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安排相应的长征知识趣味游戏及《亲爱的红军》文创周边礼品,寓“学”于乐,将长征精神以青春的气息、创意的方式传得更深、更远。
支部组织委员赵明慧表示:“红色小站的创立初心是希望用新时代新青年的活力去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新力量的产生。未来,我希望我们红色小站能够创新更多、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创新更多是指希望用新闻传播专业学子的能力,用更多的创新形式把红色文化推广得更深;走得更远是希望我们能够走到更多的地方,把红色文化以及精神传递到更多的社会群体当中去;站得更高是希望在实施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理论和实践的素养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小站虽小,但意义不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红色文化传播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意传播与实践党支部《亲爱的红军》新长征红色文化小站将用青春之力持续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热潮,用创意赋能新长征路,鼓励青年一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贵州红飘带:现代与历史的融合创新
6月2日上午,支部成员一同前往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参观。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红飘带”作为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科技体验馆,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它以“高昂的旗帜,不绝的队伍”为核心主旨,用数字科技的语言向世界讲述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党支部成员观看了全域行浸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和《红飘带·多彩飞越》两大剧目。《红飘带·伟大征程》整体以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以及新时代新长征六个篇章组成。通过领先的科技展演成果和艺术表现形式,集合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数字化全景再现了长征之路。
《红飘带·多彩飞越》是贵州首个8K电影级球幕飞行影院的首演剧目。该影院采用悬挂式乘骑设备结合巨型LED球幕系统,通过多自由度的乘骑体验,可以让观众犹如亲身飞行于多彩贵州壮美山河之上,直径高达20米的LED球幕,伴随全景声场,体感特效,带给观众一场震撼的全方位5D盛宴。
红色引领: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生动课堂、鲜活教材和精神滋养,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优质资源。
此次研学活动充分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在实地走访参观重温长征历史,体会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将理论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把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变成“教材”,让红色资源“开口说话”,让党支部成员在参观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责任与使命。
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前往贵州考察调研,他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传承红色精神,延续红色血脉。很多时候,这句话有点像一句轻飘飘的标语,在实践时经常难以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这次贵州行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去重走进那一代人的红军故事。无论是红色小站的宣传体验,还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和红飘带的观演,我们都好像在通过自己的点滴行动,“接”住了前人延续下的爱国情结,“延”下了他们传下的薪火希望。”支部成员郭铭珂说道。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牢记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长征精神中汲取精神滋养、凝聚奋进力量,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文字丨上官新昕、罗有天
图片丨夏甄蔓 龙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