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职称 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数字新闻、跨文化传播

个人简历:

刘松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学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学术取向以文化研究与批判理论为主,关注中国语境下不同群体围绕新的技术状况生发的社会心态与意义生产实践。

近年来在《新闻与写作》、《新闻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Social Problems、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等SSCI/CSSCI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论文,论文曾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在ICA、IAMCR、NCA、互联网研究者学会AOIR、中国社会学年会、美国社会学年会ASA、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AS、平台研究工作坊、媒介物质性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多篇会议论文。

主要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文化研究,媒介社会学,媒介理论,数字新闻学

开设课程:

数字媒体与社会发展,数字媒介与全球文化产业,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研究等。

学术发表

[1]刘松吟.(2025).“迭代的阵痛”: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焦虑的三重面向.新闻与写作,(03),28-37.

[2]刘松吟 & 冯昱杰.(2025).从机构到机器:重思新闻真实讨论中的技术向度.新闻春秋,(04),37-46.

[3]常江,刘松吟,王茜 & 郭愉昂.(2025).以社会性生发新理论:2024年中外新闻学研究创新进展.传媒观察,(01),5-17.

[4]刘松吟.(2024).“行动者网络”之后:数字新闻研究中的行动者转向与再定位.新闻界,(10),28-37.

[5]常江 & 刘松吟.(2024).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当代传播,(05),11-16.

[7]葛亮 & 刘松吟*.(2023).《琉璃》与心魂-元神-肉身有机体:后人类理论与中国先秦灵肉观对话中流动的身体想象.文艺理论与批评,(02),109-122.

[8]刘松吟 & 刘德寰. (2022). 去联接与非联接:微信朋友圈非使用的技术可供性与用户能动性.新闻与写作,(05),83-93.

[9]Liu, S., & Zhao, L. (2025). Feminist Roundabouts: A Critical Thematic Analysis of Chinese Gender Humor in Stand-up Comedy.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1-17.

[10]Zhou, X., & Liu, S*. (2025). Making gender crises: State newspapers and the regulation of gender nonconformity in China. Social Problems, 72(2), 611-626.

注:*为通讯作者

科研项目:

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l 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主持)

奖励奖项

l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本科毕业设计最佳指导教师奖(2025)

l 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三等奖

学术服务与兼职

l 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 研究员

l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与传播系访问学者(2023)

l 《智能与社会研究》青年编委(2022-2024)

l LSE Identity Lab 创始成员/研究者

E-mailsyliu@szu.edu.cn

接访时间: 每周三10:00 – 12:00 (2025-2026第一学期)

上一条: 李炳灿

下一条: 聂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