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职称 教授 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文化研究、数字新闻学研究、国际传播研究

个人简介:

常江,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北京大学学士(2005)、硕士(2008),清华大学与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1),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后(2016)。现任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数字媒体文化实验室负责人。在调入深大工作之前,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亚太传播学会(APCA)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学刊《新闻春秋》(CSSCI扩展版)副主编,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发起人、秘书长,赫尔辛基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智媒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及30余本SSCI期刊、20余本CSSCI期刊审稿人,等等。

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杰出青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青年学人奖,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优秀著作奖,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仲英青年学者奖,大众新闻奖、瑞士政府卓越学术奖等奖项。

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2部,教材2部,学术译著5部,新闻作品集2部,以中、英、法文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A&HCI/CSSCI收录170余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总计近30篇。曾受邀在哥伦比亚大学、利兹大学、日内瓦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拉普兰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讲学。

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文化研究;数字新闻学研究;国际传播研究

开设课程:

媒体融合(主讲,中文授课,本科);数字媒体与跨文化传播(主讲,中文授课,本科);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文献研读(主讲,英文授课,博士生);新闻传播学研究前沿(参与,中文授课,博士生)

主持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202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崛起背景下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2015-2020)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学理论创新路径研究”(2020-2023)

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深圳大学数字媒体文化实验室”(2020-2024)

外交部委托项目“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话语及应对研究”(2018)

中组部委托项目“新媒体新技术在组织工作舆论中的作用”(2018)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城市文化品牌全球传播策略研究”(2020-2022)

腾讯委托项目“数字时代企业媒介话语构成与规律研究”(2022-2023)

腾讯委托项目“数字原野”(2021-2022)

微博委托项目“社交网络性别冲突话语和舆论规律研究”(2022)

微博委托项目“网络社区治理的中国经验研究”(2021)

微博委托项目“中国互联网新媒体生态发展研究”(2018-2019)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数字媒介与性别身份认同关系研究”(2018-2021)

中央电视台项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样态及管理机制综合研究”(2014-2015)

中央电视台项目“中央电视台多语种国际频道传播策略和影响力研究”(2013-2014)

中央电视台项目“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改版效果研究”(2012)

澳门一国两制基金会项目“澳门广播电视业历史、现状与发展研究”(2012-2013)

中国人民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策略研究”(2012-2014)

部分成果:

【著作】

1. 常江. 中国电视史: 1958-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 常江, 邓树明. 从经典到前沿:欧美传播学大师访谈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3. 常江. 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文化视角与欧美经验.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1.

【教材】

1. 常江. 广播电视学导论(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译著】

1.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 常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 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 常江, 肖寒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3. 伊莱休·卡茨等编.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常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 迈克尔·舒德森.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陈昌凤, 常江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论文】

外文论文

1.Wang, Y., and Chang, J.* (2024). No boy in lady’s room: How China's radical digital feminists alienate themselves from mothers, girls, and gays.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Wang, Y., and Chang, J.* (2024). The surname war: Chinese women’s discursive resistance against patronymy online. Sage Open.

3.He, R., and Chang, J.* (2023). More than just a box: Music storage medium and the mediatization of Chinese rock culture. Critical Arts, 37(5), 93-107.

4.Wang, Y., and Chang, J.* (2023). Why do some women hate feminists: The structural limitation of Chinese digital feminism.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9(2), 226-247.

5.Chang, J. *, and Ding, R. (2022).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the digital era: Knowledge, value,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S. Zhang (ed.). Digital Journalism in China (pp. 8-22), New York: Routledge.

6.Chang, J.*, and Tian, H. (2021). Girl power in boy love: Yaoi, online female counterculture, and digital feminism in Chin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1(4), 604-620.

7.Chen, Y., Tian, H., and Chang, J.* (2021). Chinese first, woman second: Social media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female immigrants.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7(1), 22-45.

8.Chang, J.*, He, R., and Ren, H. (2021). The semiotic guerrilla: Internet subcultures as political resist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13(4), 110-120.

9.Chang, J.*, Gitlin, T., and Schudson, M. (2020). Reflecting on forty years of sociology, media studies, and journalism: An interview with Todd Gitlin and Michael Schudson. Sociologica, 14(2), 249-263.

10.Chen, Y., and Chang, J.* (2020). Médias sociaux et diaspora numérique: I’utilisation de WeChat parmi les immigrées chinoise en Suisse. French Journal of Media Research, 13.

11.Chang, J.*, Ren, H., and Yang, Q. (2018). A virtual gender asylum? The social media profile picture, young Chinese women’s self-empower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a Chinese digital femi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1(3), 325-340.

12.Chang, J.* and Ren, H. (2018). The powerful image and the imagination of power: The “new visual turn” of the CPC’s propaganda strategy 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1), 1-19.

13.Chang, J.* and Ren, H. (2017). Keep silent, keep sinful: Mainstream newspapers’ representations of gay men and lesbia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dian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4(3), 317-340.

14.Chang, J.* and Ren, H. (2016). Empowerment through craziness: The German TV series Knallerfrauen and its female viewers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6), 565-582.

15.Chang, J.* and Ren, H. (2016). How native cultural values influence African journalists’ perception of China: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of Baganda descent in Ugand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2), 189-205.

16.Chang, J.* and Ren, H. (2016). Television news as political ritual: Xinwen Lianbo and China’s journalism reform within the Party-state’s orbi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5(97), 14-24.

中文论文(新闻学方向)

17.常江 (2024).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行动者:人机比较与未来生态. 新闻与写作, 10.

18.常江, 刘松吟 (2024). 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 当代传播, 5.

19.常江, 罗雅琴 (2024). 新闻实践的“开放时代”:技术成因、结构特征与文化反思. 中国出版, 14.

20.常江, 杨惠涵 (2024).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国际传播:趋势与检视. 对外传播, 6.【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1.常江, 徐帅 (2024). 数字媒体生态、流量经济与新闻业的文化再造. 新闻与写作, 3.

22.常江, 罗雅琴, 罗薇伶, 黄文森 (2024). 回归新闻的基本观念:2023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 新闻界, 1.

23.常江, 罗雅琴 (2023). 对抗异化: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权威重建之路. 山西大学学报, 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观点摘编】

24.常江, 罗雅琴 (2023). 数字新闻与开放生产:从实践创新到理念革新. 传媒观察, 10.

25.常江, 朱思垒 (2023). 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介入性新闻的技术缘起与文化阐释. 新闻界, 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6.常江, 杨惠涵 (2023). 生态修复:数字时代新闻权威的构成与构建. 新闻与写作, 7.

27.常江, 罗雅琴 (2023). “新闻人”:数字新闻生产的主体泛化与文化重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

28.常江, 王雅韵 (2023). 作为故事的新闻:观念、实践与数字化. 新闻大学, 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观点摘编】

29.常江, 朱思垒 (2023). 数字新闻叙事的革新:视觉化、游戏化、剧场化. 西北师大学报, 1.

30.常江, 杨惠涵 (2023). 告别客观性:介入性与数字新闻专业性. 全球传媒学刊, 1.

31.常江, 狄丰琳 (2022). 数字新闻业的平台化:演进逻辑与价值反思. 编辑之友, 10.

32.常江, 李思雪 (2022). 数字媒体生态下的新闻回避:内涵、逻辑与应对策略. 南京社会科学, 9.

33.常江, 杨惠涵 (2022). 基于数字平台的信息失范与治理:全球趋势与中国经验. 中国出版, 12.

34.常江 (2022). 什么是数字新闻:认识论的视角. 山西大学学报, 3.

35.常江, 何仁亿 (2022). 网络:理解数字新闻实践的核心概念. 新闻与写作, 3.

36.常江 (2022). 物质、情感、网络:数字新闻业的流程再造. 中国编辑, 4.

37.常江, 何仁亿 (2022). 新闻生态理论:缘起、演变与前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

38.常江, 黄文森, 杨惠涵, 刘璇 (2022). 数字新闻学的崛起:2021年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 新闻界, 1.

39.常江, 黄文森, 狄丰琳, 潘露 (2022). 理解数字信息生活:2021年全球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闻界, 1.

40.常江, 何仁亿 (2021). 数字新闻生产简史:媒介逻辑与生态变革. 新闻大学, 11.

41.常江, 刘璇 (2021). 数字新闻的公共性之辩:表现、症结与反思. 全球传媒学刊, 5.

42.常江 (2021). 数字时代新闻学的实然、应然和概念体系. 新闻与传播研究, 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43.常江 (2021). 数字性与新闻学的未来. 新闻记者, 10.

44.常江, 田浩 (2021). 论数字时代新闻学体系的“三大转向”. 山西大学学报, 4.

45.常江, 田浩 (2021). 数字新闻学的理念再造与范式革新:基于在三个国家展开的研究. 东岳论丛, 6.

46.常江, 田浩 (2021). 介入与建设:“情感转向”与数字新闻学的话语革新. 中国出版, 10.

47.常江, 田浩 (2021). 生态革命:可供性与“数字新闻”的再定义. 南京社会科学, 5.

48.常江, 何仁亿 (2021). 欧美数字新闻学理论: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中国编辑, 5.

49.常江, 何仁亿 (2021). 客观性的消亡与数字新闻专业主义的想象. 新闻界, 2.

50.常江, 黄文森 (2021). 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理论:体系演进与中西比较. 新闻记者, 8.

51.常江 (2020). 欧美新闻教育模式革新及其在数字新闻学体系中的角色. 新闻大学, 9.

52.常江 (2020). 数字新闻研究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 08-20.

53.常江 (2020). 文化研究作为数字新闻学的方法论思考. 山西大学学报, 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54.常江 (2020). 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 新闻记者, 2.

55.常江, 田浩 (2020). 建设性新闻生产实践体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观性. 中国出版, 8.

56.常江, 田浩 (2020). 从数字性到介入性:建设性新闻的媒介逻辑分析. 中国编辑, 9.

57.常江 (2019). 规范重组: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建构. 新闻记者, 8.

58.常江 (2019). 身份重塑: 数字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 编辑之友, 4.

59.常江 (2019). 价值重建: 新闻业的结构转型与数字新闻生产理论建构. 编辑之友, 3.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60.常江 (2018). 策略化逃避: 门户新闻网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实践理念转型. 编辑之友, 12.

61.常江 (2018). 仪式化认同: 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新闻理念革新. 编辑之友, 11.

62.常江 (2018). 原子化未来: 技术变迁对报纸编辑室文化的重塑. 编辑之友, 10.

63.常江 (2018). 多屏化视界: 数字时代的电视新闻编辑室生态转型. 编辑之友, 9.

64.常江 (2018). 图绘新闻: 信息可视化与编辑室内的理念冲突. 编辑之友, 5.

65.常江 (2018). 生成新闻: 自动化新闻时代编辑群体心态考察. 编辑之友, 4.

66.常江 (2018). 导演新闻: 浸入式新闻与全球主流编辑理念转型. 编辑之友, 3.

67.常江 (2018). 聚合新闻: 新闻聚合服务对新闻编辑行业的影响. 编辑之友, 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68.常江 (2017). 新闻生产社交化与新闻理论的重建. 湖北大学学报, 11.

69.常江, 徐帅 (2017). 从“VR+新闻”到“VR新闻”——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 新闻记者, 11.

70.常江, 王晓培 (2017). 移动互联网生态下的视频新闻编排革新. 编辑之友, 9.

71.常江 (2017). 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 新闻大学, 1.

72.常江, 杨奇光 (2016). 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 新闻记者, 9.

73.常江 (2016). 虚拟现实新闻:范式革命与观念困境. 中国出版, 5.

74.常江, 文家宝 (2016). 中国语境下的电视新闻调查性报导:基于对《新闻调查》(1996-2006)的个案考察. 国际新闻界, 3.

75.常江, 文家宝 (2015).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基于场域理论对央视〈新闻调查〉(2009-2014)的内容分析. 新闻记者, 11.

76.常江, 王晓培, 杨奇光 (2015). 新闻编译的专业化与政治化:《参考消息》1966-1976年间主题报道策略研究. 新闻界, 17.

77.常江, 杨奇光 (2015). 国家叙事中的世界图景:基于对2014年《新闻联播》“国际联播快讯”的内容分析. 新闻记者, 3.

78.常江, 杨奇光 (2015). “二传手”之失: 对我国新闻编译失范现象的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界, 3.

79.常江 (2015). 中国初创期电视新闻形态及其开创的传统. 新闻与传播研究, 3.

80.常江 (2014). 《新闻联播》简史: 中国电视新闻与政治的交互作用(1978-2013). 国际新闻界,5.

81.文家宝, 常江 (2014). 中西方电视新闻主播功能比较研究: 以CCTV《新闻联播》、CNN《时事观察室》、BBC《六点新闻》为例. 新闻界, 20.

82.常江, 文家宝, 刘诗瑶 (2014). 电视数据新闻报导的探索与尝试: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据”说系列报导为例. 新闻记者, 5.

83.常江, 许诺 (2013). 新闻连续剧: 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 国际新闻界, 5.

84.常江, 吴盼盼 (2013). 从视觉到功能: 主流电视新闻演播室设计风格探析. 新闻界, 2.

85.常江 (2012). 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 现代传播, 6.

中文论文(媒介文化方向)

86.常江, 王鸿坤 (2024). 当人工智能拥有想象力:从后人类媒介到新文艺复兴. 现代传播, 10.

87.常江 (2024). 自动化的困境:AI、数字媒体生态与”后人类”的未来. 新闻界, 2.

88.常江, 李思雪 (2024). 感观革命:当代视听文化的培育路径与价值检视. 编辑之友, 2.

89.常江 (2024). 技术失控与文化风险:数字媒体生态的三重悖论. 当代传播, 1.

90.常江, 狄丰琳 (2024). 媒介化空间: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旅途意象及其文化阐释. 当代电影, 1.

91.常江 (2023). 数字媒体生态的核心特征与文化反思. 中国编辑, 12.

92.常江 (2023). 作为媒介抵抗文化的数字极简主义. 南京社会科学, 12.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93.常江 (2023). 当“断联”成为奢侈品:数字戒断的媒介文化想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9.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94.常江, 狄丰琳 (2023). 从智能分发到“审美茧房”:数字时代的文化公共性反思. 中国出版, 14.

95.常江 (2023). 数字时代的电影观众:行为逻辑与文化认同. 当代电影, 5.

96.常江, 王雅韵 (2023). 审美茧房:数字时代的大众品位与社会区隔. 现代传播,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97.常江, 何仁亿 (2022). 数字时代的媒介仪式:解读建党一百周年全媒体传播实践. 新闻界, 2.

98.常江, 朱思垒 (2022). 架构、生态与普惠:一个数字出版的阐释框架. 现代出版, 1.

99.常江 (2021). 数字化、私人化与激进化:技术变迁视野中的美剧文化. 文化纵横, 12.

100.常江, 田浩 (2021). 间性的消逝:流媒体与数字时代的视听文化生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01.常江, 朱思垒 (2021). 作为知识生产的数字出版:媒介逻辑与文化生态. 现代出版, 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02.常江 (2021). 流动的经验与下沉的话语:数字时代的电影评价体系. 当代电影, 8.

103.常江 (2020). 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 现代传播, 2.

104.常江 (2020). 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文化使命. 中国电视, 10.

105.常江 (2020). 流媒体与未来的电影业:美学、产业、文化. 当代电影, 7.

106.常江, 田浩 (2020). 作为文化的美剧:主流类型、工业、意识形态. 深圳大学学报, 2.

107.常江 (2020). 漂浮的能指与最后的审判:《被光抓走的人》的社会意蕴. 当代电影, 1.

108.常江 (2019). 电影该以什么方式书写历史——评《进京城》. 当代电影, 6.

109.常江, 石谷岩 (2019). 傅满洲的幽灵: 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形象的百年变迁. 当代电影, 2.

110.常江, 徐帅 (2019). 非虚构的“浸入转向”: 虚拟现实与影像纪实. 新闻大学, 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11.常江 (2019). 旧产业、新逻辑: 2018年中国影视行业综述与前瞻. 编辑之友, 2.

112.常江 (2018). 再现之道: 文化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重新政治化. 学习与探索, 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13.常江, 石谷岩 (2018). 美国电视剧华人移民形象的二元板结化塑造. 现代传播, 6.

114.常江 (2017). 拒绝阐释: 罗兰·巴特思想的后结构转向及其对当代电影理论的影响. 当代电影, 9.

115.常江 (2017). 网络评论的是与非. 人民论坛, 8.

116.常江, 王晓培 (2017). 短视频新闻生产:西方模式与本土经验. 中国出版, 16.

117.常江 (2017). “成年的消逝”:中国原生互联网文化形态的变迁. 学习与探索, 7.

118.常江 (2017). 流行歌曲与中国形象的跨文化认知:基于对苏丹青年群体的深度访谈. 新闻界, 6.

119.常江 (2017).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 20世纪西方流行媒介上的中国与中国人. 新闻与传播研究, 1.

120.常江, 那云子, 何仁亿 (2016).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与印度形象再现的话语差异. 新疆大学学报, 4.

121.常江 (2016). 纪实、审美、控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视批评及其文化意涵. 新闻学研究, 7.

122.常江 (2016). 电视产业结构如何作用于电视文化:中美两国比较分析. 深圳大学学报, 3.

123.常江, 肖寒 (2016). 超越二元对立:外宣视频《“十三五”之歌》的传播效果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后结构转向. 新闻大学, 1.

124.常江, 何天平 (2015). 创新与颠覆:网络自制剧的生产模式研究. 中国出版, 12.

125.常江 (2015). 以先锋的姿态怀旧:中国互联网文化生产者的身份认同研究. 国际新闻界, 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26.常江, 王晓培 (2015). 龙的翅膀与爪牙:西方主流电视纪录片对“中国崛起”的形象建构. 现代传播, 4.

127.常江 (2014). 初创期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形态探析. 中国出版, 20.

128.常江 (2014). “大跃进”与电视:浅析中国电视诞生的政治语境. 现代传播, 5.

129.常江, 李思雪 (2014). 身体的异化与解放: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里的女性身体政治. 新闻界, 11.

130.常江 (2013). 作为权宜之计的后现代性:对微电影文化的解读. 现代传播, 7.

131.常江, 文家宝 (2013).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新闻界, 9.

132.常江 (2012). 付费墙: 重建印刷媒体的权威性. 新闻界, 14.

133.常江 (2012).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意见领袖和大众. 新闻界, 12.

134.常江 (2012). 文化、权力与多元性:关于媒介批评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35.常江 (2010). 个人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交缠:经典好莱坞叙事中的新闻业和新闻记者. 国际新闻界, 2

访谈与对话

136.常江, 王润泽, 迈克尔·舒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2022). 新闻的基本观念:历史缘起与中西比较. 新闻记者, 8.

137.常江, 田浩 (2020). 斯图亚特·艾伦:将“数字性”融入新闻学研究新范式. 新闻界, 12.

138.常江, 克里斯·安德森, 迈克尔·舒德森, 托德·吉特林 (2020). 新闻学的未来:数字生态与全球语境——中、英、美三国新闻学学者的对谈(下). 新闻界, 11.

139.常江, 克里斯·安德森, 迈克尔·舒德森, 托德·吉特林 (2020). 新闻学的未来:数字生态与全球语境——中、英、美三国新闻学学者的对谈(上). 新闻界, 10.

140.常江, 田浩 (2020). 丹尼尔·米勒:以整体性范式探索人类的未来. 新闻界, 9.

141.常江, 田浩 (2020). 道格拉斯·凯尔纳:以批判文化理论解决传播学的学科危机. 新闻界, 8.

142.常江, 田浩 (2020). 马克·杜兹:新闻学研究应当“超越新闻”. 新闻界, 7.

143.常江, 何仁亿 (2020). 安德烈亚斯·赫普:我们生活在“万物媒介化”的时代. 新闻界, 6.

144.常江, 田浩 (2020). 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可以给新闻学的发展带来变革. 新闻界, 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45.常江, 田浩 (2020). 詹妮特·瓦斯科:新闻不是言之无物的信息碎片. 新闻界, 4.

146.常江, 田浩 (2020). 克里斯·安德森:新闻学应建立人文主义的认知系统. 新闻界, 3.

147.常江, 田浩 (2020). 尼克·库尔德利: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阶段. 新闻界, 2.

148.常江, 田浩 (2020). 克利福德·克里斯琴斯:用存在伦理学替代理性伦理学. 新闻界, 1.

149.常江, 田浩 (2019). 泰瑞·弗卢:国家仍是媒介研究的核心维度. 新闻界, 12.

150.常江, 田浩 (2019). 理查德·约翰:技术从未置身于历史与政治之外. 新闻界, 11.

151.常江, 何仁亿 (2019). 弗莱德·特纳:技术乌托邦主义是一种失败的社会变革方案. 新闻界, 10.

152.常江, 石谷岩 (2019). 文森特·莫斯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衰败. 新闻界, 9.

153.常江, 黑龙 (2019). 丹尼尔·哈林:传播研究应当追求语境化的思维方式. 新闻界, 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54.常江, 石谷岩 (2019). 阿曼达·洛茨:未来的电视是一种非线性文化. 新闻界, 7.

155.常江, 田浩 (2019). 芭比·泽利泽:新闻学应当是一个解释性的学科. 新闻界, 6.

156.常江, 胡颖 (2019).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美国的大学建制导致文化民粹主义. 新闻界, 5.

157.常江, 史凯迪 (2019).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互联网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新闻界, 4.

158.常江, 徐帅 (2019). 杰伊·布卢姆勒:价值观对于传播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闻界, 3.

159.常江, 胡颖 (2019).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引导着文明的进步. 新闻界, 2.

160.常江, 史凯迪 (2019). 霍米·巴巴:理论建构是一种赋权的政治. 新闻界, 1.

161.常江, 徐帅 (2018). 亨利·詹金斯: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于人民的选择. 新闻界, 12.

162.常江, 胡颖 (2018). 大卫·莫利:新媒体带来了新的排斥形式. 新闻界, 11.

163.常江, 史凯迪 (2018). 安吉拉·麦克罗比:流行文化导致性别平等的幻象. 新闻界, 10.

164.常江, 徐帅 (2018). 伊莱休·卡茨:新媒体加速了政治的日常化. 新闻界, 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65.常江, 李思雪 (2018). 劳拉·穆尔维:流媒体技术使文化民主成为可能. 新闻界, 8.

166.常江, 石谷岩 (2018).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法则依然有效. 新闻界, 7.

167.常江, 何仁亿 (2018). 约翰·杜伦·彼得斯:传播研究应当超越经验. 新闻界, 6.

168.常江, 田浩 (2018). 托伊恩·范·迪克:批判话语研究是一种政治立场. 新闻界, 5.

169.常江, 石谷岩 (2018). 托德·吉特林:学术与政治从来不是割裂的. 新闻界, 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170.常江, 田浩 (2018). 洪美恩:文化研究是超越国族的世界主义. 新闻界, 3.

171.常江, 石谷岩 (2018). 格雷厄姆·默多克:马克思是一切社会分析的起点. 新闻界, 2.

172.常江, 何仁亿 (2018). 迈克尔·舒德森:新闻学不是一个学科. 新闻界, 1.

通讯地址:深圳市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沧海校区L7-927

电子邮箱:criver(AT)szu.edu.cn

邮编:518060

上一条: 巢乃鹏

下一条: 何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