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2025 5 10 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主办的“开放式新闻教育研讨会暨2025应用新闻传播学术年会”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开展。会议上,专家学者剖析当下新闻教育困境,提出创新教育模式观点,还分享了从案例实践到学术研究的诸多成果,为新闻教育发展提供新路径。

期许开拓,探讨改革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副校长巢乃鹏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志安教授分别致辞。

巢乃鹏教授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新闻教育做了未来展望,“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包括各位同学,未来能够一如既往支持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发展,激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在新闻教育方面做出开拓性的事情。”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志安教授指出,开放式新闻实践找到了三个维度的边界拓展的可能性:一是平衡记录和监督,拓展功能边界;二是结合报道和调研,拓展方法路径;三是融合新闻和非虚构,拓展叙事形态。他还表示,“从新闻传播走向了公共传播,从公共传播迈向了智能传播,就是开放式新闻教育范式的变化。”


随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彭华新副院长围绕边界突破、主体延伸、实践融合、平台共享——‘开放式新闻教育探索展开演讲。他指出在国家对新文科建设的全面部署和数字智能技术深度介入传媒生态的双重背景下,新闻教育面临着与社会需求错位脱节、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脱节、资源分散等问题。

他介绍了深圳大学正在实践的“开放式新闻”培养模式,包括学科边界突破、培养主体延伸、教学实践融合和平台资源共享。同时他希望通过组织边界开放,构建新闻教育协同网络,如建立高校新闻教育共同体、联动新闻教育社群、深化校企合作、开拓国际合作等等;通过面向公众开放教育项目,推进“新闻素养社会化”;通过教学过程开放,创新推出“递进式实战教学”模式。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虞鑫教授的主旨演讲聚焦知识之外: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教育的专业壁垒进行阐述,指出新闻教育的专业壁垒包括经验壁垒、视野壁垒和资源壁垒,在思考新闻教育究竟是专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时,需要从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主观现实出发,明确需求和目标,探索开放式新闻教育模式,加强校内学术教育与校外扩展平台的结合。


案例研讨环节

午后工坊案例研讨环节设置了三个分会场,参会围绕多个新闻教育相关案例和议题分享了见解,提出诸多有价值的观点

共益资本论创始人黎宇琳指出,解困叙事网络作为一个跨界社群,为传媒人提供支持,新闻学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网络以推动解困导向的叙事讲述、激发建设性公共对话为愿景。

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负责人黄榕珊提到调研中国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培训,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接触、发现和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强调了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柳盈莹介绍多彩中国云南行时提到,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扎根一线,强化使命担当,提升专业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周煜教授表示,学校新闻传播学院面临专业分流和招生的压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学院构建新闻传播加技术加数据交叉学科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合作。

湖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张萱分享了《调查性报道》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课程应在场景、时间、评价等方面开放,通过任务化、阶段化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应深耕地方资源,增强调查性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澎湃新闻编辑林柳逸介绍了与高校合作的非虚构写作项目强调非虚构写作应注重挖掘人物故事,避免过度模仿新闻,同时探讨了非虚构写作中的内涵及边界

清华大学张小琴教授以“人文清华”工作坊及相关课程为例,介绍了以内容为依托、以全媒体项目为导引的伴随式工作坊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全媒体、全品类、全流程,逐步成长。

法度研究院院长刘万永分享了提高新闻专业性的尝试,通过举办传媒特训营和磨稿子公众号的活动,邀请资深媒体人授课,点评优秀报道,提升新闻人的专业能力。


学术研讨环节

沧海夜话学术研讨环节同样设有两个分会场参会者们就多个新闻教育话题展开学术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

广州大学张杰教授认为,小红书在知识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知识分享者是所谓的专家和消息灵通市民“两位一体”还指出个体化时代的新闻应注重互惠与情感基础的信任,以个体经验的日常生活脉络呈现和实践问题解决为主要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周睿鸣教授提出,新闻学面临知识危机,在数字时代,新闻教育应思考如何重新定义新闻,培养学生的通识型素养,如数据素养、算法素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尹子伊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专业应注重在专业报道和技巧教学上细化,而不是单纯增加新的课程”,同时认为新闻专业应培养公共传播人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龚彦方在点评中指出,学生的研究要扎根于研究对象,从实习中找选题,她认为“很多时候理论跟研究对象的适配性很重要,不能只套大理论外衣”。

复旦大学陶建杰教授在点评中建议,学术研究应明确理论的适用性,个案研究要注重解决共性问题,避免过度受框架束缚,以提升研究的价值。

暨南大学曹轲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新闻学科面临被边缘化或自我封闭的风险,应在开放中坚守,坚持学科自觉与知识生产。

本次会议中,来自复旦大学、湖北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了分享。他们从自身的研究视角出发,为会议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会议为新闻教育领域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众多参会者分享的丰富案例和思考,以及探讨的各种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将为新闻教育在应对时代挑战、完善新闻教育方面提供支持和参考,助力新闻教育探索出更具活力和时代适应性的发展路径。


上一条: 广州南方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一行来访传播学院

下一条: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25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复试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