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24调研中国十强路演赛暨颁奖典礼在深圳大学落幕,次日的经验总结暨“走”与“思”学术研讨会也于深大传播学院召开。二十余名各界导师现场评点大学生们深入田野完成的调研报告,关注中职生教育难题的学生团队“361队”获得一等奖。
大学生奔赴田野,关注“人本身”
「调研中国·青年领导力公益计划」由南风窗传媒于2005年创办,至今持续19年。通过提供资金和专业培训,支持在校大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2024·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3支调研队伍参赛,覆盖了252所高校的3518名高校学生。
「2024·调研中国」由南风窗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主办,以“连接真实的世界”为主题。十强调研团队的选题聚焦特殊儿童康复问题、农村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基层产科发展困境……青年们奔赴田野,完成了一份份十余万字的调研报告。
11月9日上午,十强队伍进行路演答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非虚构作家黄灯等十位评委现场打分,决出奖项。
跨校组队的“361队”作品《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生职业发展挑战及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五市为例》夺得冠军。他们的调研作品深度聚焦中职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记录中职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初的就业困境,剖析企业在合作中的动力缺失问题。
队长李彦妮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22级本科生。她回忆起与调研中国的结缘,说:“去年我在决赛现场做志愿者时,被台上的同龄人所关注的议题与实践经历所感染,希望让我们所调研的人群能够被大家所关注到,提出更多更好的解法。”
“ 361 ” 队上台领奖合照 | 图源南风窗
“当真正关注到了人,才能写出好的故事,做出好的新闻与调研,也才能真正回馈到这些人本身。”李彦妮认为,这正是调研中国的意义所在。
著名非虚构作家黄灯发现,十强选题均关注边缘人群,她看到了其中所拥有的人文关怀与青年力量,“年轻人很不一样,他们有着天然的精神成长需求。天然都是诗人,热爱音乐,热爱文学,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是我觉得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动力。我觉得这群参加调研中国的孩子特别温柔,内心很温暖,他们能看到人。”
“2024调研中国十强路演赛暨颁奖典礼”全体评审团嘉宾和参赛队员合影留念 | 图源南风窗
多方合力,鼓励学生“走出去”
今年是调研中国十强路演赛暨颁奖典礼第二年落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洸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传媒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调研中国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我们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今年共有4支调研队伍跻身百强。”
在导师演讲环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自称调研中国“老熟人”,第二次来到决赛现场,他说“想一直和青年站在一起”。
张志安认为,调研首先是要有强烈的问题聚焦意识。大学生的调研要关注中国社会的宏观问题,更要聚焦宏观问题下的微小切口。“在困难、困惑、困境的多重关照中找到问题意识,还需要积极探索解困的路径。”
深圳市洲明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刘明锋在现场对大学生提出指引:“回归人本身,关注底层问题。找到一个真问题,比你们去找100个解决方案会更好。”他鼓励学生们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社会调研,多参与实践,以拓宽人生发展的可能性。
南风窗副社长刘海健在闭幕致辞中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实世界?这是我们在调研中国学到的最重要一课。人人都在谈论‘自我’,但‘自我’的意义不仅仅在自身,而在于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进而让真实的世界发生变化。南风窗愿意与大家一同打开这扇窗,成为你们的同路人。”
与“最慢的人”共行,泛起社会水花
十强赛次日,“调研中国”经验总结暨“走”与“思”学术研讨会分为两个会场进行,讨论社会调研的理论方法和创新愿景。
“走”与“思”学术研讨会现场 | 图源南风窗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穿透十强团队调研议题,发现它们的本质都是“与最慢的人一起同行”。她还对具体的田野调研方法与伦理规范做出了提醒。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杰指出,在工业社会转向个体化社会的当下,个体从家庭、邻里、阶级、职业等社会制度中抽离,每个个体之间缺乏普遍的共同性,传统的叙事方法的根基难以为继,调研叙事新方法的产生迫在眉睫。深大传播学院新闻系2020级毕业生朱梓鹏分享了自己毕业设计时的具体经过与田野反思:“我们希望抛下一颗石子,泛起一片水花,引起一部分关注。”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负责人黄榕珊希望,未来调研中国能继续发挥好友好引领者、倡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多连接真实世界、连接专业机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