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为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文脉,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识。2024年5月30日下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广告系、新闻系三个学生党支部和行政教工支部共同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外出学习活动。学院师党员行共同前往教育实践基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这趟旅程,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党纪教育的深刻洗礼。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让党的纪律在每位支部成员心中生根发芽,更让遵守党纪成为大家未来道路上的行动指南。
“安而不忘危!”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一处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大文化名人营救行动的场所。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一个个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因一场抗战时期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与深圳龙华区白石龙老村紧密相连。走进纪念馆,左边是文化名人雕塑群,庄重而肃穆;右边则扩展了一个文化名人大营救广场,广场背后的墙壁上雕刻了在那次大营救中的文化名人浮雕头像。这些浮雕不仅是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的先烈的致敬,也让同学们实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烽火往事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意涵。
纪念馆的一号、三号展厅主要以图文资料、文物展陈和互动多媒体为主,以《滋养龙华人文精神》、《建立抗日武装队伍》、《文化精英香江蒙难》、《深入敌后秘密营救》、《安全护送回到后方》、《文化精英展才华》和《艰苦岁月坚定信念》7个篇章全面展现1942年历时近200天的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每一个篇章都深刻体现了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重要性。正如在《深入敌后秘密营救》篇章中所展现的,许多党员在执行秘密营救任务时,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始终坚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确保了营救行动的成功。这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考验,更是对党的纪律的坚守。这种精神,是党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体现,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障。
在纪念馆内,通过仿真模型人偶呈现了当年在香港铜锣湾避风塘驳船码头小船中茅盾夫妇等人准备“横渡”九龙红磡的场景,波浪翻滚、夜色昏沉,精细的设计仿佛带着大家重回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营救。除此之外还有西部陆路营、草寮招待所微缩景观等场景。
展厅还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科技元素,给师生们带来了沉浸式体验。支部成员们跟随机器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了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献。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通过生动的展示映入大家眼帘,激发起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和对红色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互动多媒体前,同学们纷纷驻足,通过触控屏幕深入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体验者。
来自原中央苏区梅州的钟同学在参加完这次活动后感慨万千,“今天深刻体会到了这里(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作为深圳红色名片的独特魅力。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让历史栩栩如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