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5月17日,首届人机传播、心理与社会变迁国际研究工作坊在我校举办。来自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60位高校专家学者、学子参与了本次学术盛会。工作坊聚焦于AI聊天机器人等智能体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所引发的传播行为、心理机制与社会结构变迁等核心议题,探讨人机协同生态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杨洸副院长致辞

5月17日上午9点,工作坊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正式开幕。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洸为开幕式致辞,对海内外与会嘉宾拨冗出席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杨院长回顾了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40周年的历程与发展,强调了以“志趣为媒”建立“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对本次首届人机传播、心理与社会变迁国际研究工作坊的召开予以了高度期待与展望。

开幕式兼主旨演讲环节,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曹博林副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祝建华教授以《人机传播研究中的深度描述方法》为题,深入浅出地详解了“深度描述(Deep Description)”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一方法运用至人机传播研究中,祝教授对“UnknownKnowns”议题的解读思路引发了与会嘉宾学者的热烈讨论与交流。香港中文大学梁海副教授在题为《大语言模型的主流效应》的发言中,分享了团队近期通过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人与机器之间的长期互动可能产生类似‘涵化理论’所描述的主流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张迪教授演讲的主题为《文化如何塑造AI自诊隐私观?全球视野下人机交互思考》,基于25个国家的全球调查数据,以“隐私悖论”为切入点,考察了文化差异在大模型驱动的在线自诊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香港城市大学张昕之副教授在《人机协同新闻生产与全球治理》为题的发言中,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描绘了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介入新闻生产、流通等多环节的人机协同生态与治理反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人文助理教授长期关注“人机亲密关系”议题并以《AI陪伴和人际关系的机遇和挑战》为题,分享了团队近几年来通过计算传播方法探索大语言模型(LLM)如何让AI陪伴成为可能的系列研究。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则在《人机传播视阈下人机关系的研究路径与反思》的发言中,回顾了近五年来从功能视角下的人机传播实证研究,到伦理道德思辨视角关切人机关系研究范式转向的系列思考。

工作坊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5月17日中午,工作坊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致艺楼八楼,开展海报展示与评议环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包路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华为12位入选工作坊海报展示的同学做论文评议。下午,工作坊举办六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人机传播中的关系重构与互动实践”、“人机关系的生成、边界与风险”、“人机交互中的自我建构与沟通说服”、“人机共情:情感联结与心理疗愈可能”、“人机交互中的关系博弈与认知公正”、“人机共生:信任构建与社会嵌入”。参会师生就人机共育、人机亲密、人机信任、人机情感、AI劝服、AI接入团队协作、赛博玄学等人机传播领域的前沿话题与理论运用做了精彩汇报与深刻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罗坤瑾、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芮牮、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文静、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黄清等担任了各分论坛学术评议人。

5月17日下午,工作坊举办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与闭幕式。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李炳灿主持闭幕式,并宣读获奖论文名单。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文静、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芮牮作为评审代表对分论坛论文进行点评,鼓励青年学子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享受与志同道合的学友们进行观点碰撞与思想交锋。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黄玉波、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张人文、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梁海分别为获奖作者颁发证书。

本届工作坊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智能传播与数字社会治理实验室主办,是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据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副教授曹博林为工作坊召集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张如坤、李炳灿为工作坊负责人。


传播学院

2025年5月18日

下一条: 2024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在深圳大学发布